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Caterpillar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Foudation
主題家繪作本饗宴 Part 1 曹俊彥的私房畫
喜歡曹俊彥老師幽默的談話。
曹老師今天以『圖畫 故事 書』為討論
何以將『圖畫故事書』拆解為圖畫、故事和書來討論呢?
曹老師以自已進入兒童繪本圖書書這領域的經驗來分析。提及初中時期的他曾在教科書一篇『王子與八頭龍』的課堂上,也許他不是老師心中認真上課的學生,但他覺得自已很享受在這課文的學習。因為他上課時一直在想『八頭龍』會是什麼樣的長像?曹老師就這樣在課文空白處畫『自已想像的八頭龍』。曹老師也笑著說,他學生時期常常幫自已的課本『畫插圖』,這就是所謂課文文本會和圖畫、插畫有關連,是他最早對書本的體會。
當曹老師成為學校老師時,也常會為學生設計美術課的題材,引導學生創作。而當時『自由畫』風氣盛行,他曾放手讓學生來享受『自由畫』,原本看似『自由』,應該可以很隨心所欲的表現。但其實不然,學生很多都是空白,遲遲不知如何動筆是好。而幾位會動筆的學生,也只是像畫漫畫形式來表達自已,並非畫作。這讓曹老師看到了『自由』是難能可貴,但『自由』是需要被引導,不然『自由』這倆個是很難了解的。
在為兒童設計兒學讀物時,曹老師覺得就是要『深入淺出』,由插圖來引導兒童閱讀文學;而文學又可分為『文意』和『文體』。有了插圖,就想要來說故事,用文字來敘述。當上兒童讀物編輯的曹老師,這時的任務就是要來為故事找『畫家』。了解故事如何用插畫來表達。此時的『畫家』,曹老師解譯他會找『漫畫家』;因為圖畫和漫畫有息息相關,畫漫畫的作家比較容易來表達故事的連續性。而另一個就是『圖像表達的設計家』。這樣圖像和故事文本的運用,才可以讓讀者有好的閱讀享受。
談到『書』的編輯,曹老師以書的歷史演譯來談起,因為書的硬體結構會影響書的創作。
最早在印度、西藏使用的『葉子書』,是一頁頁編寫。翻閱時就這樣一張張的來閱讀。形態如『活頁』般:
舉例這本年『挖土機年作響:鄉村變了Alle Jahre wieder saust der Presslufthammer nieder oder die Veranderung der Landschaft』作者米樂就用七張大開圖片所組成,由同一角度取景,以三年的間隔時間,記錄一個小鄉村二十年間的變化。讀者可以單獨一張圖片說故事,或是並列比較將每一時間點的順序做改變,或排列。
(參閱博客來網站介紹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0874884)
演變到竹子條編成的『竹簡』,因為竹子條細長,只能用直立書寫。常常是竹子條上就寫好一句短語,這樣竹片短的結果就造成創作本身就會被『制約』。且竹簡的厚重,不易隨身攜帶閱讀;但這樣的型式也有其優點:例如可以排列文章順序、句子交錯的變化產生新的語言遊戲、文字接龍、利用竹簡的不同色彩變化成語言的學習:了解名詞、動詞、形容詞或不同詞性來創作句子、或是拚文字拚圖等。
之後人類為了便利,進而演變成布皮,且成捲軸,攜帶方便,閱讀文本時也更容易。而捲軸這有趣的創意,一次看一點點,慢慢地由前面文本去引導後面的故事。歷史上有部『洛神賦』就是用捲軸形式來說故事。這就好比早期的錄音帶,慢慢的聽出故事的全貌。
玩圖像推理可以說是對兒裏思考的好訓練方式。
而說到圖畫書的尺寸大小,可以依對像不到而調整。如親子共讀用的小尺寸,或是師生共讀所需的大本故事書,讓兒童在閱讀與學習中學到書的特質和事件的結合,是種由局部得知整體的引導方式。
圖畫書的不同材質,也是會影響創作。因為創作的素材不同,而引起不同的創意,像『彩虹魚』借由印刷技術碳金的運用在故事裏的『魚鱗』身生,一系列的『彩虹魚』就此誕生美妙的故事。
圖畫書翻頁形式也有不同、字的行書或直書寫都會與圖像表達有關係。
曹老師以信誼出版的這本『葉子鳥』,做說明。(參閱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8469#intro)
『葉子鳥』一書擅用翻頁書的機能,讓讀者產生可期待且預期的心裏,且葉子是生活中兒童常見到的題材,和兒童的生活經驗緊密的結合一起,可以做空間的演出,結構愈簡單愈好,用『漸層』的結構來讓故事愈來愈豐富。如同謎語般的書,讓兒童想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然後呢?有什麼不同的事要產生?
例如這本遠流出版的『永遠吃不飽的貓』(請參閱柏克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15382)就是在語言上的增加,堆疊而成的有趣故事。http://www.012book.com.tw/website_happy/book46/b_051.html)
青林出版的 『Zoom小鏡頭外的大世界』則是用圖畫裏的增加,來增加繪本節奏變快或是變慢。
曹老師建議可以學日本折紙藝術,因為在折紙的過程中來體驗不同折法所產生空間上的變化,來更多的體會孩子享受這圖畫書時的感受。
曹老師認為『故事哪裏來?』這點是比較困難。
分享林良先生隨時隨地都拿筆記錄他所聽聞的事物。林良先生說提過『想故事,無中生有是不可能的。你要想故事,不如【找故事】,重新詮譯故事,再用自已的觀點表達出來。』曹老師笑著說,就是要【有中生有】。曹老師因為對創作有興趣,加上被催稿的這種樂趣,把人本能的惰性,化成為養成自已創作習慣的動力。曹老師簡約的畫了Story的Mind Mapping
故事題材的收集可是生活和閱讀層面,將這些素材再去『聯想』更多的故事,也有的是可以『回想』自已過去的生活經驗和故事。
生活又可細分為旅遊:有目的的旅遊或是無目的的旅遊,只要讓自已有新的生活體驗都是很棒的旅遊。
生活也可能是飲食這樣非平凡的話題、看場戲劇、和朋友的社交聊天聚會、逛博物館、看展覽等。
閱讀:書報的閱讀、上網知識的習得等。
曹老師說他雖然不像林良先生會勤做筆記,但他自已最擅長素寫、素描,所以他就常常身上帶著素描本,隨時隨地讓自已創作。『創作之事,常在我心』就是曹老師勉勵學員的話語。
曹老師分享游珮芸教授鼓舞他完成『曹俊彥的房畫』一書,他是邊畫邊聯想出更多兒時的回憶。曹老師希望這本『他的故事』可以用來點醒『每位讀者~你的故事』。讓讀者來找尋父母親那年代的故事,如同原子彈般的連鎖反應出好多人的故事。『台灣的歷史』就產生了,這樣大家一起來刺激故事產生,而一起來談大家的故事。這樣的回想歷程也可以說是從點到圖像,進而文字的產生。
進而找故事,找自已過去的故事,再來收集所有的故事,集結而成大家之前情感交流的好故事,一想故事,代代的傳承下去。
今天聽了曹老師的分享,覺得故事不只是書本文字,故事可以是一個國家社會的寶貴資產與傳承。謝謝曹老師精闢的分享他在台灣兒童文學裏的圖畫書創作歷程和感動。
曹俊彥老師在台東推廣紙芝居,受到日本朋友喜愛,前來台灣拜訪曹老師,贈送此書留念。
開心和曹老師合影留念~